第(2/3)页 他边饮酒边说道:“小兄弟无须以前辈晚辈相称,若是看得起樊某,只需要喊一声樊大哥就行。至于你问的那个问题嘛,说来便有些话长了,让樊某慢慢道来。大煊王朝一国占据仓庚州半州之地,你以为靠的是什么?无非就是每十六年,便要其余藩属小国向它进贡一次,可不要认为十六年才一次,便是仁慈了,殊不知其余八州的强盛王朝,虽然每年要求藩属国进贡,但几十年贡品加起来的价值,都没有大煊王朝要求其余藩属小国十六年进贡一次的价值多。别的王朝,无非就收些丝绸、马匹、牛羊、黄金白银、金枝玉叶、兵器盔甲之类的。然而大煊王朝,虽然十六年才要藩属小国进贡一次,但是每一次不是要城池,就是要太子,去往大煊沦为质子。前者如同慢刀子割肉,后者又是如同将一座藩属国的国祚拦腰斩断,杀人不见血,不可谓不残忍啊。” 少年何等聪慧,自然是一点就透,也举起酒碗,只不过没有再一口闷了,而是有节制的小口小口地饮酒,他不想太快醉倒,关于太平郡,和那座大煊王朝,他想要多听听。 显然自己知道的还不够多。 “樊大哥,那这么说,三十二年前,燕国进贡给大煊王朝的东西,就是一座燕归郡咯?”李子衿抿酒问道。 樊生点点头,“不得不说,给燕归郡取名的那位先贤,真是有先见之明啊,不然怎么能够想到这么一个好名字呢,燕归燕归,可不就是要归还我燕国的意思么。” 半碗英雄胆下肚,少年的脸颊已经有些微微泛红,他突然有些好奇一件事,鬼使神差地问道:“三十二年前燕国给大煊进贡了一座燕归郡,那么十六年前呢,燕国进贡的是什么?是你刚才口中的泾阳城?” 樊生摇了摇头,颇为遗憾道:“若真是一座泾阳城能够代替十六年前的赏赐,那便好了。唉,可惜我燕国当年,处处矮人一头。算了,旧事不提也罢,咱们聊点高兴的,瞧小兄弟这模样,是要去那永安城?” 对方没说反而让少年愈加好奇,只不过自己也不好太刨根问底,加之酒劲上头,李子衿有些醉意了,他嗯了一声,“听说永安城外,有一处仙家渡口。” 黝黑汉子嗯了声,“其实樊某很羡慕你们剑修,既能像山上神仙一样长生久视,又能够潇洒走江湖,想去哪儿就去哪儿,快意恩仇,逍遥天地间,既有仙味儿,又接地气,不像那些个道貌岸然的家伙,画符的、写字的、使术法神通的,都不如你们这种耍剑的,要来得痛快。” 李子衿摆摆手,“樊大哥说笑了,我可没有你说得那么快活,不过是个离家远游的异乡人罢了,想要去那仙家渡口,乘坐仙家渡船离开仓庚州,实属无奈之举。” 樊生同样没有对少年刨根问底,江湖之上,萍水相逢,互相都不必多问。 君子之交淡如水。 他只是笑问道:“还不知道小兄弟姓氏?” 李子衿朝他抱拳道:“小子李子衿,无名之辈。” 樊生笑道:“李老弟不必妄自菲薄,读书人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,然而樊某却不这样认为,私以为,即便少年时候不得意,也不影响一个人日后的成就,毕竟读书人还说‘大器晚成’嘛。” 又联想到李子衿方才言语,虽然只是只言片语,却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情。 最终这位常年在沙场上驰骋的武夫樊生,也学那咬文嚼字的读书人,“卖弄”了一番,给少年郎的人生际遇,盖棺定论。 “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。” 樊生又再举起一只酒碗,豪爽道:“来,小兄弟,干了这碗酒,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来明日愁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