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南京城内,百姓们家家户户紧闭门窗。 但也纷纷通过门窗缝隙好奇地打量着外面街道的军队。 他们上一次见南明军队其实并不算远,是在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包围南京的时候。 然而当时郑成功仅仅围城一月有余,根本没有打进城内,最后被清军赶来的援军击退,百姓也少有见过明军。 要是再上一次的话,就得追溯到顺治二年,南明弘光元年,清军攻破弘光政权,多铎进入南京的时候。 所以真要论起来的话,南京百姓已经十多年没有见过大明的王师,也不知道王师会不会四处劫掠。 不过很显然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。 老朱的军纪严明,洪武士卒们也瞧不上抢劫百姓得来的那点碎银子——他们每个月发放的俸禄如今涨到了一个月五枚洪武银元。 而在前几年他们的俸禄还只是一年二十八枚银元,现在几乎翻了一倍,且购买力非常高,生活质量也有保障。 最关键的是,这还只是基础俸禄。 作为出外勤的洪武士卒,每在其它世界征战一个月,各种乱七八糟的外勤福利、津贴、补助加起来相当于三个月的工资。 也就是说,他们如果在明末清初待一年的话,算上基本工资以及各项贴补,会发四年工资下来。 如果伤了甚至战死就更夸张。 受伤不仅会送回洪武享受现代医疗救治,还会给予大额伤病奖励。 战死就更多了,可以说家人两三代都不用愁。 当然。 那必须是战场上受伤或者战死。 要是你走路上摔一跤受伤了,或者别的情况受伤。虽然也会给你送回洪武救治,但伤病奖励自然就没了。 不然人人都这样搞,故意弄点小意外,不用累死累活打仗还有奖励,那还玩什么? 因此洪武士卒们可以说个个都是富家翁,自然不屑于去抢劫。 那些南明军队倒有劫掠者。 事实上老朱收下他们后,俸禄发足了。 昆明一战吴三桂丢盔弃甲,根本来不及带走大量辎重。 重庆一战鳌拜的辎重与营垒是分开的,虽然营垒里也有许多物资,然而大部分物资都是放在后方。 这在古代是很正常的布置,为的是防止敌人趁夜袭营,放火烧了粮草导致被迫撤兵。 因此老朱缴获了大量粮草和金银珠宝,用于给麾下南明士兵发放俸禄。 但南明军队已经不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,如今的南明军队也就李定国等少部军纪还算可以。 其余队伍许多都是西南各地土司军,还有夔东十三家等流寇军。 这些人军纪本就涣散,没有严明纪律的概念。 从出川后就有劫掠的情况出现。 当时老朱已经三令五申,要求所有将士令行禁止,不许烧杀抢夺。 然而还是有顶风作案的事情发生。 为此老朱勃然大怒,令人整顿军纪,斩杀了上千名作乱士兵,数十名中下层军官将领,包括一些土司首领都被杀了。 如此严令之下,这才整顿好了纪律。 否则的话,一路从四川过湖广再到安徽江西江苏,沿途不知道多少百姓要遭殃。 此刻他们走的并非聚宝门,而是东面的通济门。 现在聚宝门都被轰塌了。 聚集在聚宝门的清军被杀光,明军通过无人直升机上的机关枪扫射了通济门的守军,在机关枪的制裁下,清军节节败退。 最主要的也是城墙上除了城门楼子以外,连个能躲的地方都没有,被无人直升机完美的克制。 一通乱射后,老朱令南明军队渡河爬到了城墙上打开城门,放下木桥。 大军随即进城。 大量南明军队涌入,开始追杀残存的清军。 洪武军队则上城墙,控制各城门。 无数无人机在整个南京城上空盘旋,一是寻找清军的踪迹,二来自然也是严查军队的纪律,防止烧杀抢掠的事情发生。 当老朱的车队进入城内的时候,通济门附近长安街上,街口处大量人员跪着,跪在那瑟瑟发抖。 这些人脱了身上的衣服,只穿了些常服,脑后的金钱鼠尾辫子也剪掉,一看就是剪得匆忙,把头发剪得乱糟糟的,跟癞痢头差不多。 老朱车队停下,撩开车帘看了一眼,冷漠地问道:“他们是什么人?” “是城中官员。” 亲卫首领蒋瓛答道。 “都是汉人?” “是的。” “呵呵。” 老朱冷笑了一声道:“丢了自己祖宗的衣冠,现在想捡回来,晚了。” “太祖爷饶命,我等也是为了百姓,为了家国。” 街边诸多跪着的官员们听到他的话,忙不迭纷纷磕头叫屈,脸上露出惶恐的表情。 这些可不是一般人。 江南布政使徐国相、江南按察使李芝兰、巡按御史何可化、江宁知府陈开虞、上元知县唐璿、江宁县令高登先等等。 虽然不能说是江浙地区最顶层的官员,但已经是仅次于寥寥那几个的大员了,在南京可谓位高权重。 可如今他们却跪在这里跟一群狗一样祈求着老朱原谅,犹如当年满清鞑子屠戮江南,他们跪倒在鞑子们面前摇尾乞怜一样。 士绅阶级从来都具备软弱性。 明亡时有家国情怀的文人士绅自然也有。 如张煌言等人为复国四处奔走,为汉人不被异族奴役而流尽最后一滴血。 然更多的则是像他们这样跪倒在异族铁蹄前苟且偷生者。 而可悲的是,张煌言这样的人少之又少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