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崇祯十七年六月初,炎炎夏日。 今天是朱棣进紫禁城的第九天,他代行皇帝职责,每天坐在乾清宫里处理政务。 不过说是他处理,其实大部分都是朱云峰在帮忙。 眼下的朱棣毕竟是小朱棣,军事能力确实逆天的强悍,然而论起当皇帝就完全没这方面的经验。 相比之下朱云峰多次跟随朱元璋和朱标理政,甚至他在南京一直给朱元璋当牛马,处理政务,怎么个处理法,都有迹可循,能够给出大量参考意见。 “爹现在才到山东,估摸着得下个月才能到北京。他那边带的人和物资实在是太多了,不过也没办法,打仗打的就是后勤。” 朱棣从旁边电讯处出来,他刚刚和老朱用电台沟通过,汇报了一下这几天的工作成果。 听到朱棣已经处决了大量官员,老朱那边自然很高兴,夸奖了他一番。 只是老朱的确没办法那么快过来。 朱棣属于轻装简行,就带了少量辎重,一些速射炮、迫击炮、手榴弹、枪械、子弹、粮食之类,基本上也就够2000人部队打个一两天仗。 虽然这已经天下无敌,可一波流结束没有得到补充的话,AK和大炮就变成废品,所以老朱那边就必须带齐辎重。 不提各类速射炮、迫击炮达上千门之多,光炮弹、子弹就有数十吨,也是为了保证军队战力。 朱云峰正埋头处理政务,听到朱棣的话,抬起头没好气道:“老祖宗那边就让他慢慢过来就是了,你好歹给我帮帮忙啊,当什么甩手掌柜就知道在那玩手机。” 朱棣嘿嘿一笑道:“我这不是为了考验考验你的理政能力嘛。” “这有什么好考验的,谁家抄出多少金银,多少粮食,送国库里。谁家案犯家属奴仆,该杀的杀,该充军的充军,该放的放。难道这种小事还用你教?” 朱云峰撇撇嘴道:“而且现在你要考验也考验完了,该帮帮忙了。” 朱棣顾左右而言他道:“咱们老朱家的子孙就是当皇帝的料,不说我牛逼,你这个现代人也牛逼嘛。这个皇帝你来当,随便玩。” “妈的懒鬼。” 朱云峰白了他一眼,反正这里不是洪武朝,也不是他永乐朝,不管怎么样他都做不了皇帝,于是拿崇祯朝的慷,来慨自己的人情是吧? 正说话间,内阁学士蒋德璟、方岳贡、范景文、邱瑜、倪元璐五人匆匆进来。 甲申之变中直接投降李自成的有三个,陈演、魏藻德和李建泰,剩下这四个要么逃走去了南明,要么被俘后自杀。 所以被朱棣保留了下来。 其余六部尚书则只有两个投降,其中户部尚书倪元璐最为悲壮,被朱棣升为文渊阁学士兼户部尚书,也入了阁。 在这一点上朱棣还是比较欣慰。 虽然七个内阁学士加六个尚书叛变了五个,但剩下八个还是忠心耿耿,加上崇祯自缢殉国,总归是没把大明的脸面丢尽。 此刻众人进入殿内,朱棣纳闷说道:“出什么事了吗?不是让你们在各衙署处理分内之事?” 首辅蒋德璟马上肃然拱手说道:“陛下,殿下,是出事了。” “什么事?” “前去逮捕高起潜的人回禀,说被他跑了。” “高起潜那厮跑了?” 朱棣皱起眉头。 王永吉、高起潜、吴三桂都是引清军入关的罪魁祸首之一。 当初杀王永吉的时候朱棣其实就有点后悔。 早知道把王永吉带去北京,跟李成栋一样活剐,现在又跑了高起潜,说不准吴三桂也要跑。 要真让他们跑了,可得少几个凌迟处死的对象了。 蒋德璟道:“臣等以为,高起潜跑,必然会去投奔吴三桂,他是吴三桂的义父,也必然会说动吴三桂投降建奴,臣等以为建奴很快就会寇边。” 倪元璐也说道:“不错,臣听闻建奴在北京多有细作。太宗当日曾亲口说吴三桂开关放建奴入关,消息必定会传出去,臣等以为吴三桂投降建奴的事情是必然之事,圣上额,崇祯帝打算诱杀吴三桂的计划很有可能落空,甚至可能会被吴三桂反制。” “王家彦现在还不知道这件事,臣以为应该马上通知他,要他小心吴三桂。” “就怕现在赶过去也晚了,建奴说不好已经寇边。”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。 不得不说,崇祯朝不是没有有远见的忠臣,比如蒋德璟、倪元璐、李邦华、李明睿等人都有才能,曾多次劝崇祯南迁。 但崇祯当时特别信任陈演和魏藻德这两个奸臣,不听正确的建议,最终造成了甲申之变的悲剧。 此刻没有抓住高起潜的消息传来,他们立即分析出高起潜肯定会投奔吴三桂,从而策反吴三桂让他去投奔建奴。 “来得好啊。” 朱棣听到建奴可能已经寇边,不惊反喜,笑逐颜开道:“快,去把孙传庭叫来。” “干嘛。” 第(2/3)页